百年风华 传承家国情怀
在中华文明维系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精神谱系中,家国情怀是一抹亮眼的颜色。
无论是《礼记》 里追求的“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”的人文理想,还是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大任担当,家国情怀从来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气度,更是中华民族沉淀在心中的精神归属。
史书万卷,字里行间浸满“家国”二字。“匈奴东灭,何以家为”是霍去病的豪迈气概: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是杜甫忧国思家的心胸;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”是陆游至死不渝的牵挂;“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”是毛泽东的壮志豪情;“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,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”是邓小平的赤子情怀。
诗人艾青说:“为什么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•”“县委书记的榜样”焦裕禄,到农村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,虽然素不相识,但他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“娘”。这就是家国情怀在共产党人身上的体现。
个体的生命总是有限的。有我之先,家国已焉:无我之后,家国永存。古圣先贤、历代仁人,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体悟中,深刻洞悉了小我与大我、个人和整体的关系。 “国”的风平浪静与“家”的宁馨祥和须臾不离,个人的璀璨与民族的富强相得益彰。在金庸笔下,即便丐帮在国难当头时,也能积极组织起来,保卫疆土,抵御外侮。上思报国之恩,下思造家之福,外思济人之急。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家国情怀都应随时展现。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”当我们考虑自己的幸福圆满时,不应忘记他人的疾苦也同样关乎我们的荣辱,家国情怀的多少,决定个人璀璨的大小,二者是永恒的正比。
“有什么样的家教,就有什么样的人。”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教、家风对个人与社会的熏陶,强调广大家庭要重言传重身教,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,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。
上世纪60年代末,习近平插队到陕西延安的梁家河村,住士窑、睡土炕,种地、打坝、挑美,修公路、建沼
气,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。在染家河,习近平度过了整整七年时光,与当地老乡渐渐成为“一家人”。在梁家河,习近平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,坚定了作为一名人民公仆的信念。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,但是他不曾离开过人民。
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让“家国”这个宏大的词汇变得近切。
这场疫情,让习近平夜不能寐。农历正月初一,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,对加强疫情防控作出
全面部署。在疫情严重阶段,他时刻跟踪着疫情蔓延形势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,每天以各种方式作出指示批示。他
专程赴武汉,到第一线考察疫情防控形势和工作进展,了解大家的困难和需求。他指挥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、
总体战、阻击战,动员举国之力与新冠病毒作斗争,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路成果,创造了人类同疾
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。
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,崇尚天下为公、克己奉公,信奉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,强调和衷共济、风雨同舟,倡导守望相助、尊老爱幼。爱国与爱家,从本质上看是统一的。国家好,民族好,大家才会好。家国情怀,是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具体表现。
家奠定了国富民强的基础,国护佑着灯火万家的平安。新时代新征程上,让我们心系家国,将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,奋力投身这伟大的时代,用实干共同书写祖国昌盛的精彩华章。